梦回宜兴青瓷厂
撰文/ 吴国涛
低矮的长条型屋子,整齐平行排列,三条一组。每组间隔一小段立着一根烟囱,伴随着电线杆伸向泛黄的天空。这些生产陶瓷的屋子前,二十多个年轻人,分成三排,或拿鼓或拎锣,在照相机前庄严留影……
时间流逝整整半个世纪,照片上留下似指甲划过的痕迹,草地、天空连成一色泛着微黄。这是宜兴青瓷厂原始的记忆,时间定格在1961年7月1日,宜兴青瓷复烧成功的日子。
这像是一场很长很长的梦。梦境围绕着这座瓷厂与所属的时代,缓缓展开、延续。梦里的人物事迹与感情纠葛,都清晰可见。谁也不曾料到,梦境会在90年代戛然而止。
梦被惊醒。又走过十年,走在丁蜀镇的某条巷子,上了些年纪的居民,还拥有着梦里的片段。当年瓷厂与工人的辉煌与荣耀,若远若近,若即若离……
余辉未散,瓷厂的守望者,收拾梦境的碎片重整旗鼓。从此,宜兴青瓷梦有了续篇……
复兴
从哪个方面看,断代都存在着特殊性,与充满神秘的恐惧感。要解读这种特殊性,释放这种恐惧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更何况是断了近800年的艺术。
不得不对宜兴人表示钦佩,仅仅二十几号人,能够跨越800年的历史,寻找青瓷的足迹。在不断摸索中,将青瓷复烧成功,且屡创纪录。
一
“恢复青瓷是有原因的,断了快800多年,为什么就这个时候恢复?”一位见证宜兴青瓷厂诞生至鼎盛的老人,抿着沾满白胡茬的下巴说。
老人叫周银清,70岁,最初参与青瓷恢复者之一。老人的短发已经花白,额头爬满皱纹。宜兴青瓷主要在丁蜀镇,这里与周银清拥有相似经历的老人还有不少。如现年73岁的邹洪妹,65岁的瞿根年都是较早进入青瓷厂的员工。
幸而,记忆穿越时空依然清晰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范围考古工作展开。在宜兴丁蜀镇,考古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青瓷遗址,涉及范围广,时间段包括晋、唐、宋,甚至西周。证实了许多关于宜兴为原始青瓷与青瓷的繁盛之地。1958年,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在南京召开,期间传达了周总理特别指示,大致意思是,尽快恢复名瓷,将泥土变成产品。江苏省很重视,1960年便着手准备。
[前墅龙窑
1961年3月,江苏省轻工厅下达《宜兴青瓷的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》科研项目,由宜兴陶瓷研究所(后易名江苏省陶瓷研究所)和宜兴耐火电瓷厂(1962年易名宜兴日用瓷厂)联合实施。参与的人员有省陶瓷研究所的贺盘发、宋振东、任敷孟、韩人杰、朱肇春、徐锡仪、夏春曦,引进人才周谟以及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李国桢、阎楚琴、赵达峰等。
丁蜀镇由丁山和蜀山两地组成,总共二十几人的青瓷团队就被安排在丁山的电瓷厂,同时期的紫砂厂则位于蜀山,同属于宜兴陶瓷公司。
周银清于1961年下半年加入青瓷试制,主攻原料,但开始的一年属于实习阶段,这一年他19岁。瞿根年专研设计,这位14岁参加工作的年轻人,时年未满16岁。邹洪妹则是作为生产技术人才,补充到青瓷生产队伍。此时整个陶瓷公司已超过1万名员工。
试制初期,试制人员分别选用山西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和江苏苏州、宜兴等地的瓷土、瓷石为原料,并以宜兴的甲泥浆作为青釉原料,制品经倒焰窑素烧、釉烧二次烧成后,釉色与传统青瓷相近,但色泽偏黄。次年,改用工业氧化铁为着色剂,呈色稳定,釉色一致,并能够控制色泽的深浅。7月1日,青瓷样品在第14次试验中获得了成功。样品一出窑炉,厂房内外顿时躁动起来,掌声笑声交错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。全体试制人员欣喜若狂,激动又庄严得在厂房前合影。地方党委和江苏省轻工厅也为此庆贺。
宜兴青瓷厂雏形浮现,复兴从此开始。
二
1963年,在制作青瓷的过程中,试制人员采用宜兴原料制成红胎青瓷,其成本比白胎质青瓷降低了50%。烧成工艺也有改进,即将素烧、釉烧两次烧成简化为一次烧成。次年,经过多次试验,确定选用结焦性小,透气性好的燃煤,并采用弱还原焰烧结工艺,终于克服了制品烟熏和缩釉等缺陷,从而为陶瓷生产的还原焰烧成工艺提供了经验。当年开发出青瓷60余个品种,产量36万件,但产品仍有烟熏缺陷。
这一年,瓷厂建成青瓷车间,拥有了专门的青瓷团队。瞿根年因为有一定的绘画功底,而被调到青瓷车间装饰组,“当时厂里做碗、杯子等,后在瓷基础上研制青瓷碗,采用单刀车坯成型。制品胎壁厚,还原烧成气氛不足,釉色青中发灰,烟熏缺陷严重,质量还比较差。我当小工人每个月13块工资,后来到15块,钱都不多”。
1964年,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,粮食奇缺。国家对工资统一规定,大学毕业、中学毕业与技工等的标准都不同。而粮食则更是控制量,食量大些的人经常吃不饱。此时,青瓷已经有出口。周银清还记得当年试制的某些细节,翻阅陶瓷书籍、研究古瓷片以及到其他产瓷区吸取经验等。这年,另一位同事被调来从事青瓷装饰,名字叫王品荣,时年24岁。
王品荣1956年进入紫砂厂,师从雕刻名家任淦庭学习紫砂雕刻,读了高小(指上过6年小学)的他早上跟师傅学技术,晚上上文化课。每天规定三毛二的伙食费,过年厂里发18元衣服费。被调入青瓷团队,是考虑他的自身情况,一则紫砂雕刻能力强,二是其家庭制